生物质供热将成最接地气的供暖方式
生物质锅炉供热其实就是使用生物质燃料来供暖,诸如热力公司的锅炉集中供热和小区、学校等地的自备锅炉供暖都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来实现。
2017年12月6日,国家能源局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的指导意见》;12月27日,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规划》。其中,生物质供热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那么,生物质供热的方向和前景到底有没有,到底在哪里?
我国生物质供热产业发展基础扎实,装备水平虽逊色于欧盟,但更“接地气”,适应国情。目前,成型燃料加工装备和配套热能装备功能不断完善,成本趋于下降,能源转化效率和对农业废弃物原料的适应性不断提升。以全产业链协作去市场上与煤“PK”价格,反而造就了行业突出的市场竞争力。
在医药、食品、化工、冶金等工业领域和工业园区,以及酒店、学校等公用建筑供热领域,生物质供热凭借经济和环保优势迅速取代燃煤成为工商业供热的优选能源品种。截止2017年,全国有一定规模的生物质燃料生产、供热服务企业已逾千家,小型企业逾万家,每年生物质成型燃料用量超过1000万吨,并以至少5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生物质供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锅炉统计数据推算,我国61万台40吨以下工业锅炉中85%燃煤,主要用于供热,每年燃煤总量8亿吨,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和环境税的征收,燃煤将逐步退出分布式供热市场。
供热市场按用户分类有民用、工业、商业三类,总体工业用热占比60%—70%,大约5亿吨燃煤。按用途分类则有供暖、工业蒸汽、导热油等。民用供暖市场,由于热负荷稳定,适合低温长供,相对而言热电联产(燃煤或生物质)电厂余热供暖最为经济,而工业用热因为负荷波动大,燃煤锅炉调整负荷能力弱,在生物质取代燃煤项目中,保障同样工业负荷前提下,采用专用设备,生物质成型燃料用量相比燃煤减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情况并不鲜见。
对于工业负荷,生物质供热总成本可以与燃煤接近,而排放可以达到天然气国标。因此对于工业用热市场特别是负荷频繁变动的能源需求用户,生物质可以做到与天然气一样灵活,而价格仅相当于燃煤,对于满足客户用能需求和环保诉求是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
另外,在可再生能源大家庭中,与风能、太阳能、地热等物理态的能源相比,生物质是唯一的化学能,可以储存、运输并与现有的能源系统接轨最为经济,即便以最保守的数据测算,工业供热市场仅燃料消耗每年就在4000亿以上,如果加上燃料生产、装备、物流、服务运营则是数万亿的大产业。
据环保统计数据,东北地区雾霾第一大因素是秸秆散烧,第二大因素是燃煤,发展这个产业对于东北、华北地区秸秆散烧、燃煤散烧导致的雾霾具有根治的作用。并且,产业发展还会带来农林业属地大量就业的社会效益。
对于生物质供热产业自身发展而言,政策层面曾经面临的制约因素正在逐步解除,但产业自身健康尤为关键,毕竟这是个全新的产业,任何一个失败的案例都会对区域产生短期难以消除的社会影响,从而制约产业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强调自律、自检、自查,必须同时满足用户用热需求和环保要求,才是成功的供热项目。任何打着生物质供热旗号而实际燃煤的做法必须得到坚决查处和清理,产业健康发展才能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和支持。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国际潮流,生物质供热是可再生能源领域重要的生力军,也是符合我国资源禀赋和国情,最有可能形成具备我国独特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